前位置: 主页 > 合肥热点网 > 新闻资讯 > 正文

湘岚剑,横刀立马是书生

来源: 未知  2016-01-14 合肥热点网

 ——从三本书探访“2015年十大新派作家诗人”廖志强的写作之路

  易爱光姚志广《国防时报》社首席记者唐雪元

  人物简介:廖志强,湖南湘潭人,笔名湘岚。2013年6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,同年9月服役于武警四川总队甘孜支队,现任支队中尉宣传干事。自2010年开始写作以来,先后在《散文诗》、《橄榄绿》、《国防时报》、《西部作家》、《新参考》、《人民武警报》、《解放军报》,人民网、新华网、央广网、中新网、中国网等数十家媒体发表文章300余篇。

  创作心语:文者,静如岳立,动若云翔,是有樵夫进山之意境,壮士断腕之决心。戎马书生,横戈跃马,意揽九天月,敢闯天之涯,乃真剑客尔。

  廖志强近影

  时间已是傍晚七点,当记者一行前赴武警甘孜支队见他廖志强时,这位年轻的中尉正披一件大衣凝望雪景。他不无诗意地说,在他眼中,看的正是一瓣迷路的雪花凌风怒放,他喜欢在这雪地苍茫的夜晚领略大自然的宁静与威严,那是在这真切而辽阔的军旅中砥砺前行的号角。

  在他办公室,我们目光回望,红木案头简洁干净,各类书籍悠然“栖居”,最显眼的却是三本“旧”书:《军旅星空》、《兵心如虹》、《在路上》。

  “这三本书都是我的恩师或挚友所赠,在我从戎近七年来,伴随我从湘江河畔到情歌故里,从麓山之巅到雪域高原,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我携笔从戎、吹角连营的漫漫征程。”廖志强动情地告诉我们说。

  勤勉不已

  书香入心

  湖湘学府浸戎装

  在雪山之巅大渡河畔的每一个日夜,我常常想起麓山湘水的青春记忆。那些念念不忘的足音,熔铸了一柄大山深处的璞剑,激励着入川从戎的游子,温暖了少年戍边的心。

  ——《捧一掬湘水濯心》

  “我们的番号是:湖南师范大学武警国防生;我们的特征是:兵味加学术品味;我们的口号是:流大汗,不掉队;我们的目标是:军中精英!”正是在这样兵味浓郁的校园里,廖志强与众多国防生饮马湘江、砺剑麓山,度过了响亮而丰盈的大学四年,也催发了向着强军文学突进的马蹄。

  回忆起发表的处女作,是他大四毕业时刊登在《橄榄绿》上的诗歌——《青石》。他清晰地记得,那是在毕业分配的前晚,当时的选培办主任刘优良上校来到宿舍为他们践行。他和另9名战友陪主任草草吃着盒饭,众人眼里噙着泪水。“你们大部分都去了四川、西藏,还有新疆,我的孩子们,你们都是好样的……”在主任哑声叙说时,廖志强鼓起勇气拿出这篇作品:“主任,我要送您一个礼物。”

  “就要分别了,受礼不敏感了。”主任期冀着,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在武警部队唯一的文学杂志上发表的作品时,他激动得转涕为笑,“志强,签上你的名字,留一本在‘橄榄书屋’吧,让湖南师大的每届战友都能看到。”廖志强说,激励并引导他写作的最初源泉便是那离别时恩师的肯定,抑或只是一个温暖的微笑。他说,刘主任在送他的诗集《军旅星空》的扉页写着“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”,他知道这是恩师鞭策他在写作路上凛然坚守、不忘初心,也是嘱咐他在戎马途中不忘故乡,不忘麓山与湘水的恩情。

  “将自己打磨成一柄刀锋/切开雾霭与冰封的前程。”离开校园后,廖志强以此书中的《信念》一诗为铭,辗转东北、奔赴西南,先后写下诗评《镌刻在刀尖上的唤醒与守望》、《捧一掬湘水濯心》、《诗,战斗的序列》,将那壮怀与激烈融进师恩。

  “左手温文尔雅,右手剑气如虹。”在概括自身写作脉路时,廖志强引用了刘主任对“戎马书生”的诠释,将自身“气贯长虹,细雨叮咛”的创作理念诗意抒发:吹角连营,总梦回万卷诗书与千里纵横;狼毫一挥,是真情记录火热军旅征程;萧萧戎衣,穿刺风雨,为了黎民的苦与天下的安忧劳一生。

  黉门重返

  投身戎马横戈驰

  我常在离天最近的地方仰望夜空,看那边关的明月从雪线里跃出,蓦然打捞起浩瀚无垠的星子。我真想触摸那一颗颗微笑或哭泣的精灵,却发现他们就在我哨位的枪尖上眨眼。

  ——《镌刻在刀尖上的唤醒与守望》

  “两江河畔的奔波,北山深处的呐喊;荒野墓地的呜咽,爱人掌心的眼泪;兵工厂的同归黄尘,县门亭的摔门而去;一代老将的桀骜不驯,一名乡长的舍生为民;还有那一代战魂的捐躯赴难,一名勇士的血溅寰宇……”抚摸第二本书——《兵心如虹》,别致的封面和大气的书名让人心涌豪情。当记者一行读着廖志强为此书星夜赶写的万字书评《心碑》时,我们眼里竟均泛泪花。

  那是在2013年9月奔赴武警沈阳指挥学院进修前夕,“红色名城”泸定,当时作为学员的廖志强在五公里考核后独倚窗台,临江而歇。当看见那川山连绵,薄雾飘渺,三两星子依稀呼喊时,他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冲动,抓起一把废纸就“狂草”起来。

  “一开始也没想过要写多久,只感觉魂被星光俘虏。”廖志强大略回放了当时的情境:“窗台上迎着路灯的投影,速写”、“被窝里借手机屏幕的暗光,又一遍遍涂改”,直到凌晨六点,当星子渐渐黯去,晨钟开始酝酿时,他又跑去淋了把凉水,将纷繁难辨的草稿一字一字输入手机……

  第二天凌晨,在奔赴沈阳的长途列车上,他将敲好的书评初稿发给了该书作者、中华作家文化协会副秘书长,《国防时报》编辑部副主任湘戈,发完竟一头栽昏过去。

  “残霜向晚,轻扣书页,历史的目光越过如血的风尘,在赤裸裸的桥畔重新审视。”当廖志强不禁读出文中的这句话时,也向记者一行“解释”了当时的那股“狂劲”:部队生活看似单调封闭,其实流动着充沛的灵感,因为它与喧嚣纷扰保持距离,却与艰难历练沉沉相融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在人心壮怀与自然威严碰撞之下,一旦长时间的“思想流”迸发,打破种种“预想”,诗意便会出现,促成无法抑制的创作冲动。

  在这样的“创作冲动”下,廖志强相继写下了《战魂》、《雪戎衣》、《跃马峥嵘历今朝》、《风尘三尺剑,雪山之巅兵为峰》等“奔走呼告的长短句”,在同千万战友的呐喊中“戍卫着橄榄梦、强军梦与强国梦”,同时写下了《千山·念》《鸿雁听雪》、《御剑湘岚因风起》、《故乡,且让我藏起剑刃的锋芒》等“游子和赤子的衷情”,向着那“所有匍匐摸索的日子涨开了梦想的帆”。

  修文淬武

  康巴卫士砺剑锋

  我又站在西山沉默的风口,终于在千年的时光里,在拣沙如贝的逝川中,看见那墓碑上的字:不是“英雄在上”,不是“永垂不朽”,而是,“愿这墓碑像人一样坚强”。

  ——《心碑》

  “一首情歌将康定推向世界,将‘康地平定’的美好祝福刻在了圣洁的高原。安居乐业的藏族人民在牦牛背上眺望,一茬茬战士毅然将青春和热血奉给了祖国的西南。”在读到这样的文字时,记者不会相信这竟是描述一次抗震救灾的开题。

  “之所以将这篇报告文学取名为《飞奔在废墟上的绿色屋脊》,正是讴歌那些不顾生死、不舍昼夜,穿梭、守卫在地震现场的武警官兵,这屋脊承载着使命、温暖、希望和荣誉。”廖志强开门见山地说明了创作初衷,也领着记者一行渐渐“闯”进了救灾现地——

  2014年,康定“11·22”地震爆发后,时任甘孜支队三大队排长的廖志强跟随大部队驰援灾区,星夜奔袭八十里,沿途翻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,于第一时间抵达震中。

  “很多新修的房子都垮了,房子主人就守着废墟偷偷掉泪,不愿意离开。”村民络绒拉姆的泣诉让他心酸。

  “莫说下雪下冰,就是下刀子也要给我挺进!”副参谋长王朝平的命令让他震撼。

  “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,我们的妈妈叫中国。”一位藏族小女孩的哼唱让他温暖。

  在近一周的“战斗”和“战地观察”后,廖志强连夜赶出了那篇长篇报告文学,之后相继发表于《人民武警报》、《国防时报》及人民网、新华网等30家知名网站。

  廖志强说,正是在那段“心灵久久无法平复,浑身有着使不完劲”的日子里,与《在路上》一书悄然结缘,之后又在灾后归建、在“千百次盘桓的折多山上”,赶出了另一长篇书评《在戎马铮铮的岁月里仗剑而行》。

  “当我在感动与敬畏的‘心灵余震’中读着那一篇篇仍然透着战火硝烟味、透着军人血性虎气的佳作时,当我为这些充满强军兴军正能量、迸射出电花火石般热量的作品所折服时,眼前不禁浮现出作者当年在洪灾地震现场的幕幕惊心动魄……”在这本书的启迪和本书作者、武警四川总队宣传处副处长周飞的鼓舞下,廖志强又相继推出了《像雪山憧憬河流一样爱你》、《真情像雪山永驻》等长篇报告文学纪实和《在“生命禁区”结对认亲》、《战“火”中的迷彩绿》等新闻通讯。

  “仗剑天涯,汲千山之气韵;修文淬武,不负一身戎衣。”这就是廖志强,这就是当下我军广大官兵用行动、用诗文力践新“四有”军人的光辉缩影!

[责任编辑:]

网友评论:

已有1条评论

验证码: